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离退休教职员

郑必俊

郑必俊  职称:教授 zbj1102@sina.com.cn  生活剪影:
出生年月:1930.7.12

 

学历
195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
任职简历
副教授,1988年
教授,1992年
所属单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妇女史;宋代妇女与宋代文化
担任本科教学: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中外妇女与历史文化专题,中国古代妇女史

论著:

◎论文: 
宋代家庭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官绅家族妇女,《燕京学报》新第18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序言、宋代妇女角色的时代特点,《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05,中文版 
宋代妇女角色的时代特点,《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国女性主义出版社,2004) 
女性学学科在北京大学的建设实践及思考,《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0) 
走进女性研究,《身临“奇”境——性别、学问、人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0) 
关于中国妇女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批判与重建》(三联书店,2000.7) 
两宋官绅家族妇女——千篇宋代妇女墓志铭研究,《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1) 
宋代妇女与市井文化,《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1999.7) 
中国第一部《列女传》,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编《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明代理学与节妇烈女,《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妇女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7) 
中国妇女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德国柏林中国专刊——中国社会与历史》第十辑(1996.1) 
妇女教育与观念更新,《中国妇运》,1993年2月 
儒学礼教的发展与中国妇女相夫教子的作用(笔名何静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关于中国古代妇女立世精神的几点思考,《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儒学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德国柏林中国专刊——中国与妇女》第三辑(1993.2) 
发展教育是提高妇女地位的根本,《“展望2000年的妇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英文)》(希腊雅典,1993) 
两宋妇女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贡献,《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知识妇女,《亚洲女性会议论文集(英文)》(日本东京,1992) 
从赵飞燕是“祸水”说开去,《妇女研究》1990年第6期 
从班婕妤看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妇女研究》1989年第6期 
班昭与《女诫》,《妇女研究》1989年第3期 
对《司马康为司马光之妾所生》一文的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第1期 
介绍唐开元张掖籍残卷并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中华书局,1986.2) 
关于上古至秦汉时期东北疆域的几个问题(与陈芳芝教授合著,为第二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8) 
◎著作与教材: 
郑必俊、陶洁主编中文版论文集《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陶洁、郑必俊主编英文版论文集《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 
国女性主义出版社,2004
《女性学概论》第七章“中国社会与中国女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怀古录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

获奖情况: 
1995年10月,因成功举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论坛,由我担任主任的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获全国妇联组织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季羡林基金奖

199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中国妇女研究会顾问 
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顾问 
海淀区妇女理论研究会会长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女性研究专刊编委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04年8月,参加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华盛顿和纽约召开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英文版)新书出版发布并学术研讨会;在纽约的会上做主题发言

2001年7月,参加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举办的“文化、教育与性别”国际学术论坛,并做主题发言